法國生產記(下)

         生產陣痛的過程就像是一場噩夢一般。不過,住院的過程倒是令人覺得安穩又舒適。所有的醫療人員都好親切,雖然我常常有聽沒懂,但是他們仍是仔細地為我說明很多事情,用心照料我。而且最重要這裡的醫療專業使人感到相當安心。為首的是gynécologue(婦產科醫師),既然是為首,若不是甚麼大問題,通常不至於需要見到。而只有婦產科醫師也才能負責照超音波,評定胎兒的健康。再來是sage-femme(助產士),更是各個既說話溫柔、仔細又笑瞇瞇的。她們的工作除了接baby之外,也是懷孕以來幫孕婦做各項檢查、內診、以及產前課程的主要人員。另外還有infirmière(護士)與aide-soingnant(協助清潔寶寶的專門人員)。

        這裡無論是待產室、產後調養室都是單人房。產後住院的第一天禁止下床,因為打無痛分娩暫時性的麻醉,以及吊點滴也無法下床。護士大概每隔兩三個小時就過來測量血壓、體溫,與換點滴藥劑。因為我不但血壓太低,而且生產時失血過多紅血球量不足,所以還有兩天各在點滴中補充一包鐵劑。助產士也是定時來看我的出血情形、傷口復原狀況,並指導如何餵母乳。不過,由於我太過擔心沒有充分的奶水所以要求要餵一些牛奶(後來回家看書才發現自己不應該這麼做,寶寶前幾天的飲食需求量非常少),只要按鈴就會有人過來幫我餵寶寶。早上還有醫護人員幫我全身擦澡和換產墊,雖然這還滿讓人害羞的,不過他們會有這項服務也太貼心了吧!之後是將床單與被套整個換新的,清潔整個房間。不但如此,由於這裡都是親子同室,所以還有專門人員來幫寶寶洗澡換衣服呢!

        更貼心的是這些工作是有步驟的。第二天,在寶寶的部分,醫護人員開始示範給爸爸看如何幫寶寶洗澡、換尿布和衣服,要爸爸學著做一遍,當然,身體還是虛弱的媽媽就躺在床上看。而我的部分已經可以下床走動,洗澡的話是由醫護人員陪我下床到衛浴室,裡面安排一張椅子讓我在洗手台擦澡洗臉。護士說當我需要擦背時再叫他進來,但還是禁止淋浴洗頭的。這天還有專業小兒科醫生來做寶寶的第一次健康檢查,並為我們安排好一星期後的第二次健檢。第三天,終於卸除點滴,所以更可以自由活動,護士也只有早、中、晚三次來幫我測量血壓與體溫。幫寶寶更換尿布和衣服的專業人員還是定時來臨並示範、協助爸爸做一遍。另外寶寶還得驗血送到巴黎做檢測,如果兩星期後沒有收到結果,就代表一切正常,反之,有什麼問題才會收到通知。而今天,我也終於可以自由沐浴洗頭了。此外,也像第一天一樣,約十點左右會有清潔人員將整個床單換新、打掃房間。

       在餐飲部分,法國當然沒有台灣有坐月子的觀念,不過三餐也是由營養師配好並定時送達到病房。早餐會先問要喝什麼,加上小型法國麵包、脆片吐司,果醬與奶油。午餐與晚餐在我住院期間都沒有重複的,有牛肉、魚、配上米飯或義大利麵,加上混和的青菜豆類等等,但都會配上一個小型法國麵包、優格,還有適合產婦的溫性水果桃子與酪梨。不過也許是半夜都要起來餵母乳的關係,超容易感到飢餓,還好老公每天都會幫我準備養肝湯、可頌麵包、熱牛奶還有一盒櫻桃,每天都吃好多東西。開心的是回家量體重,還是跟產前一樣40kg,等於懷孕時增加的六公斤,完全沒胖到自己!

        在出院當天,助產士為我們準備了一些日後寶寶必須做檢查的預約單、我在兩個星期後必須到婦產科做檢查的文件、我與寶寶的藥單等等,並且說明產後可能會有的問題以及注意事項,最後還有醫院送的禮盒,裡面是一些廣告雜誌以及新生兒與產婦須要用的的試用品。

        雖然我住的病房有個大窗子可以看見戶外的太陽與翠綠的草坪,但從生產到住院三天,等於已經四天沒有離開過病房。老公把Erin的嬰兒推車與我的住院行李準備好,我們即踏上了回家的路程。整個人心情真的好輕鬆!好雀躍!

法國生產記(上)

          第四個「最後一個週末」又開始了。

          清晨四點多上完廁所後就因類似經痛的感覺無法再入睡,尤其是宮縮的時候比平常更痛。就像每天幻想的一樣,會不會是「今天」??翻來覆去感覺像是已經十點多,可以一問老公竟然才八點,肚子已經開始餓了 ~~

        準備好出門已經十點多,涼颼颼的天氣,配上短褲感到好涼,不過因為我的大肚只有穿上短褲才最舒服了。先去驗血中心拿上星期的檢查報告,到了Paul吃早餐已經快十一點半了。

        接著原本要去森林散步運動一下,希望生產時順利一點,不過當我們先去Cultura買書的時候感到外頭天氣實在是滿冷的,因此又回到Carré Sénart,打算看個電影、在裡面逛街( =散步)。

        今天看的電影「Linitless」用的票是上次買票時附贈的5歐優惠卷,由於去Cultura的關係,回來的時候13:10的場次已經開始了,只好等待兩小時之後15:25的那場。這樣也好,我才會努力的「散步」。不過在14:30左右我們就還是累得去喝茶了~

(突然想到最近狂愛香草紅茶,氣味真的好香好特別呀)

         看電影前在Franch買了tarte normandie,不過Franch的不像Croissanterie的那麼好吃,吃起來像蘋果塔….最愛邊看電視邊吃零食了>.<

         看完電影原本要去Xavier家打聲招呼,不過還好他們去南部玩還沒有回來,我真的很不喜歡去他們家作客,每每都要裝熟。

         屆時已經快六點了,因為早午餐吃的少,下午僅吃個點心,老公開始餓了,我雖然感到還好,但是這正是我喜歡的晚餐時間。我提出我吃Quick、他吃Jojo的建議,但他就是堅持要跟我一起吃Quick。我不喜歡這樣,討厭聽到他嫌東西不好吃的評語。不過,雖然他不喜歡Quick的漢堡,卻喜歡他們的薯條。由於我早已忘了上次吃Quick的經驗,今天覺得他比麥當勞貴,服務生個個都是黑人,三個櫃台只有一個有服務生點餐,讓人等了老半天,真是讓我非常不滿意!!而Quentin覺得今天的Churros他比上次好吃,我卻覺得還滿令人失望的,今後大概不會想再去了吧!吃完再去Zodic逛逛日用百貨,買了一些做蛋糕的用具,就這樣在外頭晃到了八點,回來上上網、寫寫東西,而我竟然還不怎麼累,怎麼…..真的太奇怪了!

法國生產記(中)

        午夜上床後,比平常還要嚴重的陣痛使我一直無法入睡,原以為只是像以往一樣忍一忍便罷,哪知仍是疼得受不了。在Quentin的建議下還是穿好衣服趕往醫院。因為我害怕就像網路上所說的,真的陣痛來臨連路都走不了,我們家住四樓,我可不想冒這個險,更何況目前的情形已經不遠了。

    一路上陣痛緩和了許多,原以為又是「狼來了,」但到了醫院通知醫護人員後,陣痛真的到了連路都不能走的地步,只有等待陣痛的間距才能步行前進。此時約是午夜一點半左右。

    經過一道道的門,被安排在待產室中,依慣例測試胎兒心跳與孕婦陣痛頻率。接著內診過後,確認產道約開一指半左右,助產士又讓我繼續躺在病床上等待,時間過了好久好久,為了等待產道繼續開,以及在生產時減緩疼痛,助產士提出三個建議:泡澡、散步、坐瑜珈球,然後又出去讓我們獨自在待產室中。

    原本我壓根不想泡澡,因為在家已經洗完澡了,總覺得在醫院再泡一次澡既不舒服,又挺奇怪的,所以對Quenitn說我才不要。等到助產士再度進來、再次說三項建議,我一直詢問哪個比較有效減緩疼痛,助產士回答三個都能,但是從提出建議的口氣讓我判斷好像是泡澡最能緩痛感,所以最終還是選擇了泡澡,這讓Quentin取笑好久。

    泡澡間的設計很特別,室內的正中間就是浴缸,靠牆左右各是淋浴間與廁所。Quentin幫我放完熱水之後我就在浴缸裡泡了大約40分鐘,這段期間的陣痛的確有和緩許多。想到懷孕肚子大起來以後,一方面因為我偏愛很熱很熱的水,怕肚子裡的寶寶不能適應高溫,一方面也因為肚子實在太大起身不方便又怕滑倒,因此不但不能泡溫泉,在家也只泡過一、兩次沒有加溫泉粉的澡。在這兒雖設備簡陋,不過好久好久沒有泡澡的我,感覺全身好舒服。泡完澡後,待助產士引領我們進入生產室等待。此時已是約莫清晨五點了。

    原以為進入生產室後即要臨盆,沒想到還是等、等、等。

    等待打無痛針的專業醫師來臨。不過,打了無痛後也不是馬上生產,由於我的產道還沒完全打開,因此仍要等待一段時間。打了無痛針後,這段期間的陣痛變得令人尚可忍受。連接點滴的地方還有一個按鈕以加強麻醉劑量,如果感覺越來越痛就按一下以減緩痛感。

    到了十點多,產道仍沒完全打開,於是助產士將幫助產道打開的藥加入點滴裡,結果又是一陣「等」。大約在下午兩點,助產士進來內診,終於可以開始生產了。助產士與醫護人員先把設備儀器安裝好,然後告訴我待會兒如何呼吸、如何用力。

    期間可以聽到助產士不斷地鼓勵:用力、用力、很好!就是這樣!之類的話。整個過程大概經歷了不到十次陣痛,助理醫護人員就把小孩抱到我面前,我看到全身紫紫的娃娃還嚇到驚叫一聲,想著:她的臉怎麼跟超音波的照片這麼像啊!然後才喜極而泣。之後醫護人員趕快把小孩抱到一邊擦洗,我還說我還沒看清她的臉耶!醫護人員回答她馬上就會回來了。接著寶寶穿上尿布,戴上小帽子以防著涼,然後才再度回到我的懷抱。之後,我就一直維持抱著Erin的姿勢讓助產室為我做縫合手術。當手術完成,醫護人員再度抱起Erin,量體身高、體重,並穿好衣服。

    但……一切還沒結束,由於生產時失血過多,驗血結果紅血球素過低,所以一直在吊點滴。其中助產士不時僅來檢查,到了晚上十點婦產科醫師進來,再度幫我驗血,由於紅血球量仍低,所以一直被禁止喝水,也還不能換到一般產婦病房。

    晚上十一點左右,醫護人員幫我換到另一間比較溫暖的產房,我叫Quentin趕快回家休息這樣明天才有力氣陪我。從昨天晚上吃Quick以後都一直沒進食,也不行喝水。還好有一種罐裝氣態噴霧水來暫時減緩口渴的感覺,真是快瘋了。雖然如此,想到老公在我身邊,堅持跟我一樣不吃不喝一直到現在,即覺得很感動而繼續忍下去。這個難受的夜晚,我跟醫護人員說要Erin陪著我,有女兒陪伴而眠的感覺實在是太美好了!!

Moret-sur-Loing之遊

20110410

懶懶散散好一陣子,都是因為新版的分享空間太難用了啦!!

從城堡旅遊、聖誕、年假、回台遊玩的美好回憶都沒記下來真有些可惜….但,就先這樣了吧!

 

 

 

        每當出門經過塞納河畔,都會驚訝春天的氣息這麼濃厚。三月入春之後,這兒幾乎每天都一直是陽光普照的好天氣。河畔原本凋零的樹木開始生長枝葉,花兒努力地綻放著。不管是在市區還是郊外,一大片翠綠的草坪滿滿都是白色、黃色和紫色的小花,真令人懷疑是否有職業人員專門撒種子呢!

         我們也趁著春暖花開的時節出門享受春天的氛圍,昨天去巴黎吃到讓我懷念的蘿蔔糕和叉燒飯,今天就去郊區走走吧!沿著塞納河還有許多美麗的城鎮,都是假日之時可以散步的好地方。記得前一陣子從楓丹白露宮回來之後經過Moret-sur-Loing這個古色古香的小城,便對這裡一直念念不忘。可是一開始我們卻忘了這個城鎮的名字,繞了好一陣子才找到。沒想到這裡還是印象派畫家Alfred Sisley(1839-1899)的故鄉呢!

   

        午後陽光四溢,沿著河畔到處都是趁著春暖花開來曬太陽的遊客,在河畔戲水、游泳、看書、聊天、男男女女裸著上身做日光浴,還有人在玩水上遊艇,揮別了寒冷的冬天,儘可能地享受陽光帶來的活力,感覺一切都是這麼的美好。

被遺忘的輝煌– Blois-Château de Royal (布洛瓦皇宮)

 

 

    初次拜訪布洛瓦這座美麗的城市,才知道她不僅擁有悠久的歷史,還經歷了幾乎到快被人們遺忘了的燦爛過往。

 

布洛瓦皇宮全景明信片

 

 

         早在九世紀起,布洛瓦城已經開始出現防禦堡壘。十世紀中葉後,歷代勢力強大的布洛瓦伯爵將統治地區擴及圖爾、夏勒特、香檳三地,他們不但重修舊時堡壘,且於十三世紀起開始建築龐大的城堡。但在十四世紀,布洛瓦伯爵的領地被賣給了查理五世(Charles V, 1337-1381)的兒子 —  路易奧爾良(Louis Ier de ValoisDuc d’Orléans, 1372-1407, 同時為路易一世)1498年,路易奧爾良的後代繼成法國國王的王位,即路易十二( Louis Xll, 1462-1515)。由於路易十二出生在布洛瓦,因此選擇此地為自己的居住所,換言之,這裡成為皇宮所在之處。如此,布洛瓦在十六世紀後的數年中成為法蘭西王國的首都,帶動此地迅速發展。

  

         今日我們所見的布洛瓦皇宮在十三世紀起建造的城堡基礎上發展,經過路易十二在位期間大肆修建之後,成為一座具有優美磚石的建築,令人耳目一新。在此看不到當時仍盛行的高塔和雉堞,而有著寬大的窗子、陽台和長廊,使城堡完全敞開在陽光和空氣中。1501年,法國與奧地利正處於戰爭之際,路易十二在布洛瓦皇宮以盛大的宴會接待奧地利大公。這次革命性的外交姿態,也開啟了法國一種全新、開放的統治風格。

 

皇宮正面入口

 

         皇宮大門的牆上刻有路易十二騎馬像。正面簡單、大方的磚牆使人感到寧靜、喜悅與親切。不過即使設計格簡單大方,但仍保留了許多歌德式的風格:如整體構造及門窗洞的分佈缺乏規則和對稱、線腳狹窄、嵌溝極深、雕刻裝飾圖案豐富 葉子圖騰的框緣與尖頂的薔薇花飾,還有生動的人物等等,充滿了中世紀風采。

路易十二騎馬像

 

布瓦洛皇宮側面

 

         繼位的法朗索瓦一世持續修建布洛瓦皇宮,新的側翼建築年代雖比路易二世晚15年,卻有迥然不同的風格。因為在這15年間,法國藝術深受義大利文藝復興影響而有深刻的轉變。法朗索瓦側翼就是法國文藝復興初期的建築傑作之一。

 

 

 

    法朗索瓦一世側翼裡的王世套間,四壁裝飾著度金的皮革。

 

         曾居住在此地名人還有凱特琳梅迪奇,她在宗教鬥爭中被迫逃離巴黎,與他的兒子們曾在布洛瓦皇宮度過悠長的歲月,並在此辭世。這座城堡中小禮拜堂旁的房間還因為它的壁櫥而聞名。大仲馬(Alexandre Dumas,1802-1870) 以瑪歌皇后(La Reine Margot,1553-1615)的回憶錄為藍本,創作長篇歷史小說瑪歌皇后》。在其中,瑪歌的母親凱特琳梅迪奇在此藏了各種劇毒,自此人們稱呼它為「毒藥壁櫥」。

 

置有毒藥壁櫥的房間

 

     

         揮別曾經接待過七位國王與十位皇后的過往,從瓦盧瓦王朝到波旁王朝,隨著藝術品味與政治立場的改變,布洛瓦皇宮的名字在一座又一座美輪美奐的城堡陸續出現後逐漸淡化。今日的城堡正面外牆樸實,與聞名遐邇的皇宮如楓丹白露、凡爾賽等擁有金碧輝煌的建築和花團錦簇的花園迥異,給人一種滄桑感。

 

    除了開放參觀內部建築裝飾與藝術收藏之外,不同的季節也有不同的活動。

  

    在我們拜訪的初秋時節,夜間舉行劍擊與魔術表演,燈火通明的城堡,引領人們回到曾經燦爛輝煌的十六世紀。

 

 

 

 

 

 

 

狩獵行宮– Chambord ( 香波堡)

 

        這次的城堡之旅,是在九月初才做的匆促決定。由我們所住的巴黎大區南下,沿著盧瓦爾河谷展開假期。盧瓦爾河穿越有「溫柔的法蘭西」之稱的法國心臟地帶,是遠離國土邊境的安穩內地,長達兩百公里的長型土地上兩岸聚集了眾多的城堡。十五世紀開始,國王查理八世(1470-1498)、路易十二(1462-1515)和法朗索瓦一世(1494-1547),在修建他們的城堡時接受了義大利的美學理念:武力不再是強盛的標誌,而是文化、優雅的氣度、財富、和舒適的生活,並帶著自我欣賞而又有炫耀的豪華氣概。當時的盧瓦爾地區成了藝術之鄉,宮廷理的新風尚迅速地在王公貴族之間的蔓延。河域經過的大城如奧爾良(Orléan)、圖爾(Tours)、布洛瓦(Blois)、安傑(Angers),都成了名副其實的石雕紀念碑。

 

        由於太多值得一看的城堡,我們反而不知道該去哪才好,隨機挑選了第一個目的地  Chambord (香波堡)

 

   

 

 

       香波堡是盧瓦爾河流域城堡群中最大的城堡,若說最美最聞名的城堡亦不為過,是一座融合了傳統法國中古時代與古典義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築。

 

    建築工程始於西元1519年法王法朗索瓦一世(1494-1547)的構想,直至1684年,在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1638-1715)執政期間完成,耗費數百年光陰,集合中世紀要塞的宏偉壯闊和義大利文藝復興的豐富內涵,所費不貲。這座城堡起初作為狩獵行宮,地處偏僻,物資往來不便,因此歷任的國王都極少來此遊玩。除了興建者法朗索瓦一世曾在這兒居住72天之外,還有奧爾良公爵( Gaston d’Orléan, 1608-11660)、路易十四、被流放的波蘭國王斯塔尼斯拉(Stanislas Leszczyski, 1677-1766)、路易十五時代的薩克森元帥(1696-1750)、波爾多公爵(同時為香波堡伯爵,1820-1883)等,法國政府於1930年香波堡伯爵家族手中購入城堡。1972年,這座優雅的城堡以他獨特的建築構造,以及周圍的自然保育環境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洲建築遺產名錄。

 

         城堡整體結構深受達文西的影響,其中最為有名的設計即是由達文西所設計的螺旋雙梯。

從正門進來即印入眼簾的雙旋樓梯

 

樓梯設計圖

 

 

    城堡主塔中央的螺旋雙梯有兩座不同入口,環繞中間空心石柱,交錯盤結貫穿城堡三層樓。此一設計能讓國王亨利二世( Henri ll,1519-1559)的皇后凱特琳梅迪奇(Catherine de Médicis, 1519-1589)及情婦黛安娜普瓦蒂(Diane de Poitiers,1499-1566),即使在同一時間上下樓,也只會看見彼此的面孔,而不用尷尬地錯身而過。

 

        亨利二世與其皇后和情婦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可說是法國宮廷裡最傳奇精彩的故事之一。說到凱特琳梅迪奇,對其最深刻的形象還是在伊莎貝艾珍妮所演的著名的法國影片「瑪歌皇后」中,那位面容冷酷又心狠手辣的母親。不過,身為義大利名聲顯赫、家才萬貫的梅迪奇家族成員之一,凱特琳同時也將義大利上流社會的藝術品味與美食文化帶來法國,在此傳承發揚。

 

    二樓大廳的拱頂雕花,將法朗索瓦一世的名字縮寫F,與其代表的蠑螈圖騰結合起來。

 

 

窗子都裝飾著代表國王和皇后名字第一個字母的縮寫。

 

 

   

    往昔城堡中的藝術品,大部分都已經被收藏在羅浮宮中,今日不定時會擺放當代藝術家的作品。

 

 

  

        沒有法朗索瓦一世對狩獵活動的狂熱,就沒有這座城堡的存在。在32公里長的圍牆有6個大門,對著佔地5440公頃的國家狩獵保護區,相當於巴黎市區的面積,也是歐洲最大的封閉市森林公園。在對外開放的800公頃土地上,還有機會可以見到野豬和鹿群。城堡的第三層專為此狩獵特色,設計走廊兩面以及房間都懸掛著滿滿的鹿頭裝飾。十六世紀的狩獵方式被記錄在陳設的掛毯與標本中。有關狩獵的古老神話與主題,總是藝術家們取之不竭的靈感來源。

 
 

   在城堡的天台能欣賞到歌德式的火焰建築風格,與文藝復興風格同時並存。俯瞰香波堡所屬地區的壯麗美景。
 
 

 

 

 

盧森堡公園的神奇盪鞦韆

    

 

說明一、(右)一位兒童1,5歐  每次五分鐘 

               (左)請耐心等候   請勿單獨放置兒童

 

 

說明二、開放時間 週二、四、五 15:00-18:30

                                    週三   15:00-19:00

                                    周六、日   10:30-12:30     14:00-15:00 

 

 

 

說明三、兒童在父母的監督與責任之下

 

 

說明四、請在關上的閘門外推動

 

布列塔尼趣味小物

 
 
翻譯
                         晴雨表
                  請看我的尾巴,當它
 
                  搖擺                     起風
                  乾燥                     晴朗
                  消失                     起霧
                  潮濕                     下雨
                  結冰                     下雪
 
 
 
 

來自台灣的超酷生日禮物

  

記得第一次看到這種作品

約是在五、六年前,北美館中的數位藝術作品展

後來,系上也有修數位藝術的同學會做這種作品

只是數位藝術並非我的專長 至今我也不懂這是用哪種軟體做成的

 

上百張的日常生活照,變成了一件我和Quentin的馬賽克照片作品

    

 

謝謝你!!美真

 

 

聖瑪洛(Saint Malo)

 

        聖瑪洛(Saint-Malo)位於布列塔尼北方朗斯(La Rance)河口,控制北面芒什海峽(英吉利海峽),從中世紀以來一直是法國河口要塞,重要軍港。進入Saint Malo市區之後,所見的是近代擴建的新城,依著路標指示往前進,海洋的味道撲鼻而來,芒什海峽就在右邊,前方一座整齊的古老城牆即是聖瑪洛的舊城、布列塔尼地區的觀光勝地之一。

 

 

 

  

         與聖米歇爾一樣,做為著名的旅遊觀光地,必須要有廣大的停車場。從前,聖瑪洛這座軍事要塞以堅固的石牆抵擋外襲,今日,則在城牆的外圍開闢停車場以迎接觀光客,令人感到歷史進程所造就事是人非的趣味對比。雖然車子也能進入城內,不過最好還是乖乖地到城外尋找車位,不然就會向我們一樣白白浪費光陰在城裡尋找車位,又得到城外等待客滿的停車場空出位置。

 

 

 

   

         進入城中,走在鋪著石板路的街道上,所見多是十五到十七世紀的建築風格樣貌的建築物。不過事實上,真正的舊城有百分之八十於二次世界大戰毀壞,目前所見均是政府斥資修整,仿古城修復。沿著階梯爬上城牆,這裡就是從前的守望台,向外一覽芒什海峽,海洋在陽光照耀下反射著醉人的金色光芒。想到以前小時候總是喜歡到海邊玩,沿著東海岸線,在太平洋的岸邊撿貝殼、玩泥沙。現在的我看著的卻是連接英法的芒什海峽,心裡震盪著奇妙的感覺。

 

 

 

 

  

         城裡,櫛比鱗次的餐廳環繞著城牆,沿著街道走向城中心,同樣緊密排列著各式各樣的商家,除了紀念商品與特色名產點心之外,也有一般服飾店、書報攤、雜貨店與郵局等等,畢竟這仍有許多民眾居住於此的當代城市。與漫步在充滿歷史宗教神話的聖米歇爾山不同,來到這兒,令人腦海中浮起那句廣告香港之旅的著名台詞:「買東西~吃東西~買東西~吃東西。」進入一家巧克力店,眼睛被五顏六色的瑪卡虹吸引,櫥窗上的包包、高跟鞋與口紅都是用巧克力做的。看!望著櫥窗的小孩子們露出垂涎三尺的模樣,也是大多數人的心理的狀態吧!不過還是趕緊將視線回到這裡的名產,介紹我所略知的一些傳統美食吧!

 

 

 

 

鹽之花脆餅(Croquant à la fleur de sel)

         Croquant這個字本身就是指脆餅的的意思,加上這個名詞 「鹽之花」會讓人誤以為這是鹹的餅乾,不過,這個餅乾吃起來仍是甜味十足。而其重點「鹽之花」即是這裡傳統產業的一大特色,鹽之花只產於每年夏季夜間,採鹽工人取鹽田表面最上層,是一種珍貴的天然高級鹽。

 

 

 

 

艮亞曼(kouign amann )

         這是我來到這裡才知道的甜點,「kouign amann」這個字是布列塔尼地區的語言,「Kouign」指「甜點」,「amann」則是「奶油」。這個點心是以麵粉、糖與奶油的基本材料上做出來的甜點。雖然材料簡單,但是不同的製作方法就能做出千百種不同的點心。艮亞曼口感不僅酥脆還相當多層次,不過這個甜點相當紮實,一個大概可以抵一餐吧(還好我們是買回去吃的)Quentin一吃就愛上他,還說改天要嘗試做做看,拭目以待囉 !

 

 

 

牛奶糖與鹹牛奶糖漿(caramels mous au beurre salé )

         前幾天看到節目談到牛奶糖,才知道原來這個在今日相當普遍的零嘴,歷史並不長久,剛從日本傳來的時候還相當珍貴呢!在這裡,牛奶糖不僅有多樣的口味,其的特點還在於這是由這裡的特色產業鹹奶油製作而成。一嚐這裡的傳統可麗餅佐鹹奶油糖,真是相當美味!我們買了一罐回來,佐麵包也超香的呢!

 

 

 

 

布列塔尼Far蛋糕

         這個蛋糕在之前的文章提過,不過來到這裡叫人有點失望,因為這裡做的Far並沒有比較漂亮 !當我們隨口問店家知不知道傳統Far是沒有李子乾的,他們竟然也都不清楚。

 

 

 

    

雞蛋薄餅

         這也就是台灣俗稱的可麗餅,可能是我們最熟悉的法國經典美食之一,去過夜市的人沒有不認識的吧。只是,一般人可能都不知道,事實上,可麗餅(crêpes)僅僅是指甜食點心而已,並沒有 「鹹的可麗餅」,所謂鹹的可麗餅其實是指galette,常做為正餐享用。不過在台灣,若不是正統的法國餐廳可能吃不到,因為鹹甜的分別並不只是在配菜佐料的不同,更在於餅皮成分的迥異。

galette這個字的基本意義是指蕎麥粉與玉米粉薄餅廣用在許多用蕎麥粉與玉米粉所做的甜點名詞如國王烘餅(Galette de Rois)蘋果餡餅(Galette aux pommes)等等,可麗餅皮則是用小麥粉製作的。

不過這裡的店家實在太多,令人眼花撩亂,為保險起見還是選一家有品質的店家。

要如何選呢?其實並不難,看有「petit futé」或「Gault Millau」的標章就行了,前者是指法國旅行系列雜誌,後者則是料理評論家Henri GaultChristian Millau。他們在法國的旅行與美食指南方面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我們來到名為「La Brigntin crêpie(雙軌帆船)薄餅屋,牆上貼滿「petit futé」與「Gault Millau」呢!

  我點的Galetterataouille (尼斯悶菜)Quentin還是點火腿、鮮奶油與乳酪(不管到哪,通常他都只吃最喜歡的)

每家薄餅屋的Galette的味道都不一樣,就連呈現的樣貌也不盡相同,果然美食也是一種藝術。餐後甜點,Quentin一樣是點他的最愛crêpe flambée au grand marnier,這是在可麗餅上灑上柑橘酒,再以打火機火燒(也有先點火在迅速灑上酒,使其燃燒起來的)。除了柑橘酒之外,常見的酒類還有rhum(萊姆酒)cognac(白蘭地)calvados(蘋果燒酒)等,待約十秒左右火就會自動熄滅。我覺得這個可麗餅甜點相當有趣,因為侍者都會現場在可麗餅上灑酒點火,有種現場表演的味道。咬嚼QQ又甜甜的可麗餅皮,淡淡的酒香從嘴裡散發出來真是美味極了,連不喜歡酒味的我都覺得好吃得不得了。

 

 

 

 

   

巧克力夾心水梨酥 (Ker-y-poire chocolat)

    Ker」這個字是布列塔尼傳統文語言,直翻就是夾心酥點的意思,「y」用來連結包含的水果,如poire(水梨)pomme(蘋果)banane(香蕉)。這個點心皮是用麵粉、糖、蛋黃,先用餅皮做一個底,然後分別以香蕉、蘋果、梨子三種水果填入內餡,接著再用餅皮覆蓋,並在周圍點綴一顆顆的巧克力,放進烤箱,不久,一個個香味四溢的巧克力水果夾心酥點就完成了。透過櫥窗,可以看到圓形的是蘋果口味、橢圓形的是梨子口味、花形的是香蕉口味。一口咬下酥軟的餅皮,巧克力混合著裡頭新鮮的水果香味四溢,令人好滿足!

 

 

 

 

         此外海濱脆餅(Le Croquant du Littoral)哈士頓餅le harstum (à base de confiture)牛軋糖(nougat)也都是這裡的傳統甜點還有各種奶油餅乾(PaletsGalettesMadeleines…)布列塔尼風味魚湯(la cotriade)蘋果酒(cidre)、蜜糖酒(chouchen)、各式果醬等等。這裡的傳統冰淇淋店也是大排長龍,反觀知名巧克力/冰淇淋連鎖店Jeff de Bruges卻是門可羅雀的景象,我想就算Häagen-Dazs來也會敗給這裡的傳統冰淇淋吧!

 

 

 

 

         除了美食之外,這裡的陶器製作傳統也是遠近馳名,以陶器做成的商品不勝枚舉,其中令我感到相當有趣的就是這裡的瓷碗。這種磁碗幾乎在每一家紀念品或瓷器店都有,上面印著從AZ的名字,幾乎全法國人的名字在這裡都找的到。瓷碗的外表相似,都是白底加上藍色的邊邊,印著以藍色釉料手工寫的名字,不過不同的店家,瓷碗裡的圖案可不一樣,即使大多是一男一女,穿著布列塔尼傳統服裝的圖案,也因不同的陶坊有不同的特色。十幾年前Quentin與家人來玩的時候,他的母親就買了所有親戚名字的瓷碗送給大家,無怪乎我在每個親戚家都可以看到一模一樣的瓷碗,上頭印著屬於他們的名字。

這種有趣的瓷碗在台灣可行不通,畢竟除了一些菜市場名之外很少會有一模一樣的名字 。不過,台灣遊客想要買個瓷碗做紀念也不用擔心,除了名字之外還有papa(爸爸)maman(媽媽)、你(toi)、我(moi)等等,看這裡的生意人多聰明呀!

 

 

 

 

Previous Older Entries